高校毕业生是“稳就业”的观测指标 “保主体”的活力之源
作者 | 高泽金(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创业学院副院长);卫武(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 |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铁小匠网络文化工作室
5月22日,李克强总理以一篇不到一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一年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工作、部署了下一阶段工作。谈及现状,克服了错综复杂的困境;论及未来,确立了意志坚定的发展路径。
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4月17日政治局会议“六保”总体部署,在进一步加大“六稳”工作力度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实现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六大目标。
从“六稳”到“六保”,处处体现了重要政府对企业主体的爱护和创新创业的期待。“六稳”之中,稳就业首当其冲;“六保”当前,保主体是重中之重,两者的最大公约数是创新创业。“六稳”、“六保”的关键是“保主体”。
“六稳”、“六保”的是政府工作报告的基调
在2018年8月的政治局会议上,中央提出了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工作重点。2020年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增加了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工作抓手。“六稳”、“六保”的是政府工作报告的基调,在报告中被反复提及。
在“六保”的各项指标中,保市场主体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的前提,也是粮食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保证。因此,保市场主体是“六保”的关键。“六保”又是“六稳”的工作抓手和观测指标。“六稳”之中,稳就业首当其冲。因为就业是第一民生工程,也是其他“五稳”的基础和保证。
就业必须依赖企业主体的稳定和新主体的诞生。保市场主体和稳就业成为“六保”、“六稳”的关键着力点。两者交叉点就是创新创业。
没有中央保市场主体的决心,企业的营商环境就不可能有短时间较大的改善。没有不断改善的营商环境,就没有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也就没有日均超过1万家的新企业主体的产生。
保市场主体、稳就业也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鼓励更多创业者把梦想转化为实际行动。未来一定时期,我们应尽快把新企业主体的设立频率从日均1万余家提升到2-3万家,甚至是4万家。更多企业主体的诞生,既为就业、民生、金融、外贸提供了稳定的基础,也必将促进创新活动的活跃,打造中国未来社会的经济脊梁。
财政、货币政策和就业优先的最大公约数是“保主体”
在这篇历年最短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保主体、稳就业”的描述可谓浓墨重彩。在“今年发展主要目标和下一阶段工作总体部署”部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撬动“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三个着力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品味其政策意图,体现了惠及企业主体、实现“精准滴灌”的良苦用心。
市场主体能够感受到的财政政策,是降低了税收负担、提高了转移支付额度、给予了更多购买机会的政策。直达企业主体的货币政策工具,使企业主体更容易获得资金融通、融资成本更低。这些政策的应用,将有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的活力。在“保主体、稳就业”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就业优先政策达到了高度的一致。
关注企业主体的真切感受让“保主体”政策脱虚向实
“保主体”的政策渊源,是不断加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意义,就免不了“喊口号”的工作作风,回避不了重出台政策、轻落实政策的“形式主义”。2015年以来,各地表面上出台了一大批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涵盖鼓励创新、吸纳人才、普惠金融、场地租赁、人才公寓、主体培育、政府购买、服务体系等整创新创业的全视角、全周期的每一个角落。但事实上,政策的宣传力度不足、实施细则欠缺、实际应用程度不高、不同部门主导的政策互相冲突等现象普遍存在于全国各地。2018年底,武汉大学和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共同发起了一项关于创新创业政策评价的调研,在回收的全国2600份创业者的有效问卷中,有高达55%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创业政策“宣传力度不足”。
因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十足的政策决心,对“双创”政策“脱虚向实”的未来充满期待。
政策变“实”了,体现的是各级政府的工作作风更“实”了,对“双创”的政策意义认知也更“实”了。有了这些摒弃了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更加重视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保障就业和民生、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就更有希望了。
我们看到,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而具体地提出“放水养鱼”,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所有提法没有丝毫形式主义的“投机”空间,如今年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前期出台六月前到期的“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减免民航发展基金、港口建设费”等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降低工商业电价5%政策延长到今年年底,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降低15%,减免国有房产租金,鼓励各类业主减免或缓收房租,并予政策支持”,等等。
在货币政策表述部分,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要求延长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至明年3月底、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对其他困难企业贷款协商延期,要求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等等。要求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一定要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高校毕业生是“稳就业”的观测指标 “保主体”的活力之源
一面是疫情环境下大批企业面临经营困境,部分企业面开展裁员降薪;一面是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74万人。双重挤压之下,今年的就业面临挑战。不做好“保主体”工作,就无法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更无法完成“稳就业”的工作目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要求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资助以训稳岗,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
高校毕业生是新增就业中最具活力、也是最主要的群体之一。短期看,经由他们所体现的就业压力十分巨大;长远看,他们是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是未来一个时代的代表。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解决的是短期困难,培育的是未来希望。
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除了提供岗位、加强服务、以训稳岗等常规工作,更要看到创业与就业的依存关系。所有“保主体”的努力,换一个角度看到的就是“稳就业”的效果。与此同时,更要发掘、发挥大学生群体蕴含的创业潜力,以创业促进就业。各地应一如既往加码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加大创业资金奖励、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免担保贷款、大学生创业者安居住房等政策支持力度。既要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实际行动、宽容大学生创业的失败结果,也要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教育服务、松绑大学校园内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限制。
我们要看到高校创业赛事培育企业主体的潜在力量,加大力度促进创业项目的落地转化。在2019年第五届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有超过109万个项目参赛,参与学生达到457万人。目前,教育部及各省市正在积极筹备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预计参赛项目将创新高。把握这一抓手,加强落地辅导,推动具备条件的优秀项目、获奖项目落地运营,将培育一大批企业主体、提供一大批就业岗位。同时,重落地运营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将赋予大赛新的活力,增强大赛的教育意义和实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