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png
联系我们

地址:玉溪市红塔区研和街道向家庄41号
电话:0877-2991214
邮箱:yxnzyxxzx@163.com

朱华山:在“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代表:

大家好!

正值昆明学院本科办学十周年且正式确立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目标之际,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在昆明学院隆重召开,全省高等教育领域研究者、管理者和参与者齐聚一堂,交流磋商、献言献策,这将对学院的改革进程、学会的健康发展和云南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深化改革都影响深远。在此,我谨代表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向出席会议的全体人员致以诚挚的问候,向东道主昆明学院的鼎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去年11月召开的学术年会上,我根据国家教育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求,提出了云南省高教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工作的“三个原则”:一要坚持“中国特色、国际视野”原则。正确的办会方向为根本,尽快制定学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改革发展目标,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力提升学会的教育理论创新和改革实践探索能力;二要坚持“智库定位、学术立会”原则。主动承担起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云南各项重大工作推进研究,通过大力开展问题分析、经验总结、理论探索、学术研讨、活动组织、办好学术会刊等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学会的教育服务能力;三要坚持“平台为基、管理先行”原则。积极深化学会的自身建设,加强会员单位间的联络与沟通,建立共享合作平台,努力提高学会的国内外影响力。在此原则基础上,学会自年初起就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主题,紧密围绕国家和云南省教育厅工作部署,启动一系列专题调研、课题研究和学术沙龙活动,各会员单位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围绕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教研氛围很好,各高校参与度很高,取得许多实质性的研究成果,提出大量建设性的改革建议。

2014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步入攻坚期,一些困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问题水落石出,亟待解决,阻碍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壁垒必须突破。作为一个在全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起作重要作用的学术团体,我们必须在发现问题、研究分析、形成策略的过程中,为云南高校的改革发展提供帮助。今天,我想利用各高校代表聚集研讨的宝贵机会,就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研究热点和云南省高教学会工作重点两大主题,与大家分享一些观点和看法。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步入一个全新的学术活跃期。面对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高等教育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大学章程制定、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等热点问题,开展大量细致全面的学术研究,许多研究成果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架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研究别人的学术成果并在别人的经验教训之上形成自己的改革策略,云南高等教育工作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由于时间有限,今天我们仅就6个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热点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凝聚了党和国家人才培养总要求的顶层设计,确立了我国教育的责任和使命。把“立德树人”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回归和坚守大学育人之道、全面纠正大学转型发展中出现的不良倾向都具有重要价值。《求是》杂志最近刊文指出,在大学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重点要在“四立德、三树人”上下功夫。所谓“四立德”,即立政治品德、立社会公德、立职业道德、立生活美德。立政治品德,就是培育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宗旨观念、价值理念,忠诚于党、国家和人民,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立社会公德,就是培育学生遵纪守法、遵守秩序,节约资源、爱护环境,扶贫济困、乐于助人;立职业道德,就是培育学生爱岗敬业、好学上进,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甘于奉献、服务社会;立生活美德,就是培育学生知恩图报、孝老爱亲,谦虚友善、明理包容,热爱生活、昂扬向上。所谓“三树人”,即树人的社会责任感、树人的创新精神、树人的实践能力。树人的社会责任感,就是树立学生崇尚真理的价值追求、舍生取义的道德情操、报效国家的责任精神,养成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树人的创新精神,就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鼓励学生弘扬独立、批判、创新的科学精神;树人的实践能力,就是通过实践育人制度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以教育部要求的“五个统筹”为抓手推进“立德树人”工程的同时,还要结合各地实际,通过“立德树人”制度平台建设、保障机制完善和监测评估创新,全面建立文化育人、课堂育人、环境育人、网络育人、实践育人的教育体系。

热点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在西方学术界的语阈中,柏林洪堡大学所推崇的“教学与科研统一”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源头,美国高校所崇尚的“3A原则”(即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学术中立)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黄金标准,据此标准而建立的西方大学制度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唯一范本。但是,这一源自西方文化背景的大学制度,由于较少考虑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具体需求,在中国的实践中不时遭遇“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尴尬。现代大学制度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密切相关。在中国特色制度环境中,现代大学制度应该是符合中国文化传统,以“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为基本框架的办学规程,是有利于达成政府、学校、社会之间协调关系的行为准则。实证研究显示,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应该坚持“问题导向”范式。也就是说,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一方面必须适应中国“由计划经济体系向市场经济体系、由集权管理体制向分权管理体制、由大学行政化运作向‘去行政化’办学”三大转型要求,适时根据宏观社会变迁做出制度回应;另一方面必须以有利于培养各类优秀人才和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为目标,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个层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形成契合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大学治理内外部结构。

热点三:大学章程制定

大学章程是现代大学制度的主要载体。当今我们的一些大学由于还缺少体现大学灵魂、表达教育理念、彰显学术精神的前瞻性规范,而呈现出“千校一面”的发展趋势。制定大学章程,对于破解高等教育发展障碍、养成学术大师、提升综合国力等都有着重要意义。大学章程可谓是大学的“宪章”,要具有必要的可操作性,其中关于大学内部治理的条文,不但应该包括治理结构和治理程序,还应该包括治理职责和治理保障。前期的实践证明,制定大学章程必须着重规范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规范大学与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宏观管理,实现高校自主办学;二是规范大学内部各群体之间的权力关系。厘清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边界,明确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监督机制,实现权力制约;三是规范大学与院系之间的权力关系。重组完善大学内部组织结构,进一步向院系放权,实现资源、权限和职能“三下沉”。并按照“先易后难、先内后外”的制度建设原则,以学院制改革、学分制改革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为重点,以公示报告制度、考核问责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为保障,理顺决策权、管理权、学术权和监督权,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学科发展,提升办学活力。

热点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早在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就超过美国,成为总量居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结构日趋合理,教育质量逐年提高,但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高等教育“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还必须以提升质量为核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权威表述共有27处,其中包括“推进专业评价”,“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等。在今年9月召开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国际经验与中国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杜玉波副部长提出以“五位一体”教学评估制度(即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认证与评估、国际评估、教学状态常态监测)为主体,推进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工作要求。因此,要秉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通过制定基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师资和条件的支撑度、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户的满意度”的“五度”质量标准体系,强调分类评价,强化内涵导向,促使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热点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教育不可能离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而存在。在知识经济时代,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由于结构性矛盾,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的问题并存;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同质化”发展,导致单一的研究型精英教育模式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发展需求错位。调整结构既是高等教育的一大变革,也是经济转型的一场革命。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地方高校抓住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机遇、实现特色发展的关键性举措。今年4月,鲁昕副部长在“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指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涉及面广,周期长,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要加快高校设置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设置标准,为高校转型发展创造条件。因此,针对高校“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轻实践”的现状,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必先解决“转型空间有限、配套政策不足、激励机制缺乏”等现实问题,既要按照高等教育分类管理要求,加快建立分类设置、分类评价、分类指导、分类拨款制度,扩大地方高校在招生考试、专业设置、教师聘用、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加大招生计划、财政投入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制度创新、资源配置、政策引导,高度激发地方高校转型动力;还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求出发,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制定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形成转型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探索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

热点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和人民性特征,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今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重要部署,为“新常态”时期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吹响了号角。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定位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脱节,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企业需求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不匹配,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突出,亟待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加快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因此,一要以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为核心。通过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教学评价等方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二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通过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逐步完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三要以就业为标杆。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大量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构建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拓展人才成长空间、促进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进步。

去年,在“昆明理工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伍集成会堂落成典礼暨捐赠仪式”上,我以《高等教育改革要做到“三个坚持”》为题,围绕云南“三个发展”目标,从“区域是根基、需求是导向,特点是水平、特色是质量,改革是动力、制度是保障”三个方面,简单阐述了云南深化高等领域综合改革的大致思路。今天,我想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高等教育改革热点问题和云南改革探索实际,就下一阶段学会的工作重点提6点要求。

第一,深入开展高校“立德树人”策略研究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命题,为现时代的教育改革确立了总方向。然而,目前云南各高校的“立德树人”工作还大多停留于课程体系建设层面,全方位的体系建设还亟待有深度的教育策略研究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为此,我们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通过不断完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步构建中华文化基因传承体系,全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二要加强“立德树人”支撑平台建设研究。围绕“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逐步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等主题教育和“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等专题活动互为补充、相互支撑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探索建立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等“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三要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研究。着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功经验专题研究,以深入推进高校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为基础,切实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从“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和惩处”六大机制入手,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程研究,推进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想境界、奉献精神和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德育学分、诚信档案和个人操行量化考核等制度创新研究,强化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正面引导,消除模糊认识和不良行为,净化学生成长环境。

第二,切实推进高校分类发展研究

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实践证明,高校的竞争力不在于大、不在于全,而是在于特色性和多样性。单一指标管理模式下的中国高校,在盲目扩规模、上层次的“攀比”中日渐趋同,这种“同质化”发展不仅使高等教育产出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而且使高校的办学声誉受损。刘延东副总理指出:“大学不在规模大小、历史长短,关键要有特色。每一类型、每一地区的大学都有其发展空间,都能够以特色构筑核心实力,办出高水平。”然而在近年的探索中,部分专家学者还习惯于以往一本、二本、三本、一专、二专的等级模式,困于惯性思维窠臼,在纠结争论中止步不前。因此,一要从云南高等教育现实状况出发,按照“综合型大学、专业特色型大学和应用技术型大学”三大分类思路,深入开展云南高校分类管理办法和分类管理指标体系研究,为云南高校明确发展定位、地方新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和地方政府制定教育政策提供参考,引导各类高校形成特色、争创一流;二要从调整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的高度,加快开展优势学科建设、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层次和类型结构调整等“十三五”规划研究,引导云南高等教育更加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三要利用《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所形成的“后高考时代”机遇,加强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高校招生办法研究,打破传统“投档思维”,充分发挥招生计划和绩效拨款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中的导向作用。同时,通过开展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定制专业、探索双元制培养、共同开发课程教材、交换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联合科研以及共建技术中心、培训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的机制体制研究,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研究,推动建立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高校“双主体”育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第三,着力加强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不断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实现国家现代化目标,教育要先行。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教育治理要先行。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一要厘清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与省级统筹的关系,加强省级统筹平台建设。通过加强“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现代治理体系建设研究,为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以及强化省级政府在统筹规划、资源配置、监督管理、提供服务等方面的职能,提供政策咨询服务;二要加快简政放权,深入推进财政、人事等管理制度改革。通过开展综合定额动态调整机制、教育质量绩效拨款制度、教育经费投入与使用监督约束机制、各级政府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高等教育财政制度改革研究,以及人才培养与使用统筹机制、人才编制动态管理机制、职称评聘“弹性”机制等高等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研究,以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完善为切入点,为优化高校内外制度环境提供理论保障;三要强调“分权”、“让权”,构建“管办评分离”的治理格局。通过加强权力约束机制、权利与责任均衡机制、监督评估机制和绩效激励机制等改革研究,为构建“事与权”相匹配、“权与责”相一致的治理体系提供组织架构参考。

第四,主动开展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研究

随着国家“桥头堡”战略建设的深入和“一带一路”倡议目标的确立,云南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区)共赢发展格局中的地缘政治地位得到强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形成中国面向西南的文化力、影响力,是云南高校深化改革的长远目标。同时,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办好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高等教育,对于促进云南全省协调发展、实现边疆和谐稳定十分重要。因此,提升云南高校为国家战略服务的能力,一要从国家“桥头堡”战略赋予云南的区域性人才培养任务出发,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考量区域共赢发展的人才需求和建设条件,通过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研究、“专业+非通用语”五年一贯制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区域一体化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研究等,为云南高等教育领域的“先行先试”探索道路;二要从“一带一路”倡议赋予云南的区域性合作平台建设任务出发,主动瞄准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产业发展需求,以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深化协同创新工作机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机制、社会贡献评价机制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机制建设研究,挖掘改革潜力,激发各方各面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三要从学习领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精神出发,以各民族共圆“中国梦”为指向,通过“抓好青少年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完善民族教育优先发展保障机制、加快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等专项研究,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发展差距。

第五,创新实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研究

鉴于云南高校整体水平不高、布局不均衡、特色不明显、结构不合理、“单一高校”竞争能力不足等问题,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统筹协调、合力推进的高等教育改革部署。以省委文化教育卫生改革专项小组为主导,云南正在建立组织、宣传、教育、财政、人社、发改等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的省级统筹工作机制。因此,建立云南高校资源共享机制,一要针对云南高校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筹划建立统一管理的省级人才引进、培养平台;二要针对云南高校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筹划建立统一管理的省级科技研发(孵化)平台和科研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平台;三要针对云南高校面向西南的国际竞争缺乏合力的问题,加强对全省高校办学定位、专业布局、学科平台建设、教师编制、财政拨款等方面的统筹,避免内部恶性竞争,构建省域高校共同发展平台。

第六,积极推进第三方工作机制建设

根据教育发展自身规律和教育现代化基本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重点,构建政府宏观监管、高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第三方实施评价的新型治理体系,是实现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第一,政府管理模式改革是省级政府统筹的前提。要通过加强权力清单制度研究,促进政府简政放权;第二,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内部管理体制和监督制约机制是高校自主办学的根基。要通过加强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促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第三,推进依法办学是社会广泛参与的保障。要通过研究制定依法治校指标体系、依法办学考核标准,激发社会参与积极性;第四,第三方评价是“管办评分离”的关键环节。要通过加强政府委托管理或购买服务、专业教育评估队伍建设等制度研究,促进独立于教育部门的第三方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建设。因此,学会要在加强教育评价第三方工作机制建设研究的同时,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整合全省教育资源,努力发挥促进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媒介作用,积极拓展学会作为第三方机构的监测评估职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高校和高等教育管理部门,立足省情,面向未来,秉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坚定地当担起做好云南教育的责任使命。尤其是2014年以来,全省“教育人”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大量积极探索。其中,云南大学物理科学技术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和云南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四个改革试点,以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遴选考核和评价制度为重点,为学院制改革的全面铺开做出了有益尝试;基于协同理论,云南财经大学正在实施的内部管理协同机制建设,以强有力的管理重心下移模式,为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提供了实践参考;另外,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和红河学院等高校的学分制改革和弹性学制改革正在深入,云南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和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设已现框架,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进度不断加快;昨天,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玉溪师范学院、昆明治金高等专科学校等七所高校的大学章程,作为第一批次,在云南省高等学校章程核准委员会会议上讨论核准,全省高校的大学章程核准工作将在明年年底结束,云南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道路上又将迈出关键的一步。与此同时,在总结“十二五”规划成效暨开展“十三五”规划调研的基础上,云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各部门主动积极推进改革,通过开展“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和云南青年志在四方主题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一步加强。通过开展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试点、数字校园、新型智库、协同创新中心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等研究,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格局初具雏形。通过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机制和校企合作工作机制,云南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提升。通过东南亚南亚小语种人才培养、国门大学建设和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建设,云南作为东南亚南亚区域性教育高地的形象逐渐明朗……同志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历史时期,学会应该以云南正在实施的各项教育改革为目标,充分利用全体会员的智慧、力量和技术,探索建立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拓展服务职能,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努力凝成云南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合力,持续推动云南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最后,预祝大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