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典型案例①
教融合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改革是激发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构建区域“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锚定省委“3815”战略,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围绕行业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产业匹配度,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服务地方经济。 官微君现开设专栏,专题报道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一机制 双提升 三平台 一模式”
集团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结合云南区域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课堂搬到田间去、课程跟着节令走”的教学特色,构建了集团化培养烟草现代农业新型人才的共同育人机制,提出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上实现产业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双提升”理念,搭建集团化人才培养“生产+科研+经营”三型平台,提出“专业+产业”理实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区域烟草农业产业发展提供高水平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政行企校;烟草专业;人才培养 云南非常重视烟草产业发展,“十四五”期间,提出打造全国烟草最优“第一车间”,烟草成为一张靓丽的云南名片。玉溪素有“云烟之乡”的美誉,作为一所地处玉溪的农业高职院校,一直坚持“办烟草专业、兴云南产业、活中国经济”的办学理念,自1984年开设烟草专业以来,2005年玉溪市政府牵头,由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了玉溪烟草职教集团,现有理事单位40家,包括24家企业、1家行业协会、3所科研院所和12所中职学校,累计培养输送了烟草专业人才12560人,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5800余场次,为烟草行业作出了重要贡献,集团化办学成效显著。多年来,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林科学技术学院毕业去向落实率均在98%以上,其中有46%的毕业生在烟草行业就业。2021年,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全国第二批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培育单位。 一、“一机制”——建立集团化培养烟草现代农业新型人才的协同育人机制 与行业企业建立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构建集团化培养烟草现代农业新型人才的共同育人机制。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升格为高职院校后,就与烟草行业开展合作。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教科研人员、一线教师和毕业生代表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引进烟草行业生产标准和先进技术设备,建设高标准、具备真实职业情境的校内示范基地。建立“双导师、双评价”制度,采取校内和校外考核评价相结合,校内理论和实验(训)教学由专业教师依据平时表现、实践操作过程和考试成绩进行评定;校外实践实习由企业兼职教师依据学生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业绩和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以此保证并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双提升”——提出新时代专业服务产业“双提升”理念 初期学校在实践教学中,更多地侧重于关注学生层面培养技术技能,而忽略了教师层面的提升,经过实践发现,教师层面的培养也很重要。玉溪烟草职教集团成立以后,充分发挥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职业学校等各方力量,在集团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统一指导下,共同研究提出了树立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和学校是人才培养共同体的育人观,将生产、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和学校的育人要素和创新资源,教师和学生全程参与,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上实现专业服务产业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双提升”理念,即注重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的培养,强调专业教师与学生全程参与实训实践,通过三个学期的实训实践实习,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实现产业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双提升”目标。
三、“三平台”—— 搭建集团化人才培养“生产+科研+经营”三型平台
建立校企合作一体化的校内外实训教学环境,与企业合作,校内实训从烟草种子到烟叶分级整个生产环节,建成烟草种子检验实训室、育苗实训基地、烟草栽培基地、植烟环境实训室、烟叶病虫害防治实训室、调制实训基地、分级实训基地等10个实训实验基地(室)。同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农业产业规律,结合行业企业和职业教育特点,学校与烟草公司、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分别建立生产型实践、科研型试验和经营型实习三型平台,师生分类开展实践、试验和实习,即:生产型实践平台,侧重于生产技术实践能力培养,主要从事育苗基地到烟叶收购站的生产技术应用推广工作;科研型试验平台,侧重于科学研究试验方法学习,主要在科研试验基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经营型实习平台,侧重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经营管理,主要在公司企业、合作社、大型农场等从事经营管理工作。三型平台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为人才培养提供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环境,结合学生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分类参加实践、试验和实习,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岗位意识、敬业精神。
(一)建立与职业资格、行业规范要求相适应的专业标准
针对不同的调研对象,开展需求调研,重点确定企业岗位需求与专业的对接;召开职业能力分析研讨会,让行业企业专家充分发表个人见解,会后参照行业标准、岗位标准,制定职业能力标准,每个能力对应相应的学习水平;根据企业提出的岗位能力要求,校企共同研究课程体系构建,共同开展教学资源建设,编制专业教学标准。
(二)构建与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1.明确专业课程学习目标
做好行业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和在校生学情调研,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依据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在坚持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整体优化基础上,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按照学生就业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目标,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2.进行专业课程模块化设置
以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核心能力,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将知识点模块化,设计了每个课程学习模块,形成网状知识构架。按照课程通识模块+专业技能模块+职业素质模块的组合进行设置,即课程通识模块是烟草专业要求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内容;专业技能模块是与专业有关的知识内容,其知识单元体现季节性和实践性;职业素质模块强调与岗位相适应的拓展能力。
3.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
按校企联合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践,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对专业核心课程如烟草栽培技术、烟草病虫害防治技术、烟草育种技术、烟叶调制技术、原烟分级技术等,实行“季节交替、双境交换、组合授课”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即按照不同季节安排专业课程,校内外实训环境和实践环境交换开展实训实践教学,校企合作专兼职教师组合授课,定期安排企业、科研机构的专家或技术能手到学校开展现场教学或技术专题辅导,优化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
4.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建设
与企业专家合作,根据精品课程的标准和要求,开发一批以工作导向教学法组织内容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一批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特色教材。将烟草栽培技术、烟草病虫害防治技术、烟草遗传育种技术、烟叶调制技术、烟叶分级与收购5门课程建成优质核心课程。与企业共同开发具有创新性的烟草特色系列教材6册和专业技能包1册,入选高等职业教育农业部“十三五”规划教材。
(三)形成“课堂搬到田间去、课程跟着节令走”的教学特色
校内通过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训练,构建“田间是课堂、师傅是老师、工人是学生”立体化教学环境,将课堂设在田间地头,教师亲自示范操作,并按不同季节组织生产教学,在真实的实训环境条件下,将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交互进行,融为一体,形成“课堂搬到田间去、课程跟着节令走”的教学特色,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学做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态度,陶冶情操。
(四)建设“教师和师傅一体化”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专业教师不仅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还要承担实训实践教学,与学生一起在第二学期、第四学期全程参与校内外实训、实践,建立专业教师企业轮训制度,从教师层面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双师型”教师达到80%。同时,聘请行业企业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一方面,进入学校开展现场教学示范,展示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成果;另一方面,以“师傅”的身份,指导学生参与行业生产实践和企业管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9年入选云南省首批“十佳”科技志愿服务队;2021年入选全国“十佳”科技志愿服务典型案例;2022年入选云南省第一批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四、“一模式”——构建“专业+产业”理实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生产节令和工作环境,早期提出了“三季二结一提高”人才培养模式,分季节实施模块教学,强调学生实用性和能力化的培养,提升了教学质量和综合技能,获得云南省第七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形成“专业+产业”理实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云南省第一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进一步完善形成“一机制 双提升 三平台 一模式”集团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专业产业深度交融 助推地方经济发展》被遴选为教育部“高职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应用,为高职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参考和引领示范。同时,人民网、新浪网、云南网、云南日报、玉溪日报等多家媒体多次进行宣传报道。